close

 

余秋雨(2017.9.20遠見天下文化)

 

P.13修行的關鍵,不在於吸取,而在於排除;不在於追隨,而在於看破。

P.29「專制恐怖」自上而下,「民粹恐怖」自下而上,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民眾,怎麼會同時容得下這雙重恐怖呢?這是因為,天下不斷的大話和口號變成了一種日常蠱惑,切斷了良知和理性,誘發了全民夢魘。……要讓個人的正覺成為社會正義、人間正氣,那就必須行動。

P.33修行需要破惑,破惑需要正覺,正覺需要行動。……只要心念莊嚴,念力集中,就會有很多「助念」的正能量從四處產生,好像處處都得機緣,處處迎刃而解。

P.46在「幾乎不可能」中要「心想事成」,關鍵在於心。如果在一件事上把內心修煉得莊嚴而強大,那就常常會逢凶化吉。

 

P.63真正重大的名聲,在建立之初並不想威脅他人,卻已經因特殊的高度形成了對他人的超越,而一切超越都是否定,一切否定都是威脅。

P.76名,不管是好名還是惡名,都是「塵埃」。「無我」,也就是撤除了招惹塵埃之物,因此也就撤除了一切苦惱。

P.103讓更多的現代公民不在乎、或不太在乎潮流和傳媒,是人類的一條自救之路。……本來,傳媒既有可能做好事,也有可能做壞事。但是,由於人們對它們太關注、太依賴、太冀求、太放任,又太缺少譴責和懲罰,做壞事的頻率就越來越高。

 

P.132在文明的旗幟下,野蠻和愚昧集結成了超強的規模,摧殘著人類自身。……最早把這一點看透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哲學家老子。

P.138破而不立,必然導致精神崩潰。

P.159孔墨以入世來救世,玄學以傲世而避世,佛教以巡世求脫世。

P.161正是佛教的方便善巧,取得了絕無僅有的精神成績。時至今日,柔軟度更高的「人間佛教」,把佛教的生命力推向了新的時代。

P.165「緣起性空」,是天下萬物的真相。不明白這一真相,人們就會陷入「無明」的陷阱,苦惱不堪。佛教救人救世,就是希望把大家從陷阱裡拉出來。

P.166所謂「無常」,大致是指無常規、無常態,一切都無法預計,一切都無法依靠。……樂於接受「無常」,這是一種最健康、最積極的人生狀態。來什麼就接受什麼,該怎麼著就怎麼著,一切都能對付,無事不可處理,而且是在未曾預計的情況下來對付和處理。

 

P.176華嚴宗的核心理論,是「法界緣起」,重點是無限。「四法界」就是說,世間各種不同的事,本性相通,因此互相都有關聯。

P.177華嚴宗的這種論述,從宏觀上回答了大乘佛教的一個根本問題:一個修行者,為什麼在自我解脫之後還要引渡眾生?這是因為,天地宇宙本為一體,萬事萬物圓融貫通。任何失漏,都會通過複雜的線索而影響整體;任何補益,也都會通過曲折的管道而滋養全域。

 

P.180在信仰上,簡易,往往也是一種拯救。

P.191頓悟能夠讓人進入一個「一無所有一無所得一無所求」的世界,說的是精神層面,而不是否定世俗生活。

P.199禪宗是佛教,但它不徇私,不護短,先從佛教開刀,甚至故意「呵佛罵祖」,這實在是一種驚人的坦蕩。

P.201臨濟宗於西元九世紀由義玄禪師在河北正定臨濟禪院創立,歷來以機鋒峻烈、單刀直入、不避打喝而著名,形成了「虎聚龍奔,星馳電激」的門風。義玄宣導「一念心」,其中包括「清淨」、「無分別」、「無差別」三個特徵。「清淨」的意思是獨自超脫,不馳外求,不拘外物。

P.211法眼宗比別的宗派更著眼於人間,不希望弟子們離世而悟,而主張「接物利生」。

 

P.218「天理」和「良知」,理學和心學都說,但一般認為,理學重在「天理」,而心學重在「良知」。

P.219朱熹認為,「理」是至善的,但是,當「理」行世時要化作「氣」,這氣就有清、濁、陰、陽之分了。清而生善,濁而生惡,於是人類也就有了善惡。……放棄「人欲」,服從天理。

P.221王陽明,天理全在心間。……天地萬物不是出現在人的眼前,而是與人本為一體。天地萬物「法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心中賊」,就是以善去惡。

P.228王陽明進一步斷言,沒有「行」,也就沒有「良知」。以「行」來完成「良知」,就叫「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論,反映了王陽明對於佛教、禪宗的不滿。修身養性固然很好,但世間既然有大善大惡,那就必須行動起來,讓心底的良知立即變為一系列行動。

 

P.238老子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道」,「道」就是天地的母親、萬物的起始、宇宙的核心。他所說的道,先於天地,渾然天成,寂寥獨立,周行不怠,創造一切,也就是宇宙本源。

P.239老子認為,人生之道就是德。德是一種天然的秩序,人的品德也是由此而來。因此人生之德,不是來自學習,而是來自回歸,回歸到天真未鑿的狀態。

P.246老子在本性上,拒絕任何「心機」和「謀術」,是一個追求最高道德的「上善」之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只有安處低位,才能滋潤萬物。

 

P.299做「減法」做得最讓我動心的,是佛教中的僧侶團隊。僧侶並不是西方宗教中的「神職人員」,因為佛教裡沒有那樣的神。僧侶是一種「實際示範」,以一層層的剝除,證明人生是有可能剝除的,而且剝除得乾乾淨淨。他們剝除了家庭,剝除了名字,剝除了世俗服裝,剝除了性別特徵,剝除了飲食嗜好,結果,他們還是那麼快樂、智慧、博大,反而成了人間的啟蒙者。歷代的僧侶都是雲遊者,他們行走的天地和思想的天地,都因空而大。

P.319大乘佛教不贊成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潔身自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大乘佛教讓人感動的宏偉情懷。

P.327孟子的「性」,是指人們潛於知覺之下的深層本性;荀子所說的「性」,是指人們浮於世俗之間的生活習性。……主張「性善」的孟子,表現出一個哲學家的高度;主張「性惡」的荀子,則體現出一個教育家的責任。

P.333善良天性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由衷地欣賞和讚美一切生命。

P.338一個健全的人,先要找到「我」,然後放逐「我」。……有「我」,也就是指有個性,有生命,有體溫,有深度,有靈魂。

P.344佛教所言,「我」是一種沒有自性的空相。……把「我」看空,也就是放棄對「我」的執著。這是精神的一大解放,心靈的一大解脫。「無我的空境」,是世間人生的最高境界。

P.348修行者未必是覺悟者。覺悟者心間無阻,腳下無界。……覺悟者深知無常的本相,因而謝絕了有關前途、理想、希望、計畫的種種安慰。在他們心中,真正的前途就是永遠地面臨不測,真正的理想就是不斷地挺身而出,真正的希望就是有效地解除危難,真正的計畫就是無私地耗盡終生。耗盡了終生也無涉名利,但這恰恰是短暫生存的意義所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筆記
    全站熱搜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