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行禪師 201711,橡樹林文化

 

P.31事實上,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沒有如實地了知事物的真相。

P.34每一生命領域(界)都是那個界的居民的集體意識所造成的。……如果有五、六個人修行,並且獲得了喜悅、安詳和快樂的成果,然後這些人到某處建立了修行中心,把他們的快樂顯現在那個環境裡,讓他人也能來參與,那麼他們就是建立了一個小的「淨土」。……一切存有都是我們心識的顯現。

P.37當我們第一次聽到關於覺悟的教法時,以為這些教法是陌生的,但是我們內在已經有覺悟的種子。我們的老師和同修善友們只是提供機會,讓我們得以觸及這顆種子,並且幫助它成長。……父母能夠給予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自己的快樂。如果父母在一起生活快樂,小孩就會接受到快樂的種子。

P.44我們的心識包括了個別與集體,主觀與客觀。然而我們一直相信,心識是一回事,而在心識之外,另有一個外在的「客觀」真實。……我們做比較、努力奮鬥,一直想知道要如何才能放下我們個別的、主觀的見解,好達到一個對事物的客觀認知。我們想要直接觸及世界的實相。然而這個我們以為獨立存在於我們認知之外的客觀事實,本身就是集體意識所創造的。我們對於快樂、痛苦,美麗、醜陋的想法,只是反映眾多人的想法而已。

P.46我們藏識裡的每一粒種子,都是個別又集體的;沒有完全集體或完全個別的。在集體中可以看見個別,而個別中可以看見集體。集體是由個別而來,個別也是由集體而來。這是「相即」(interbeing)的本質。……在我們踏出安詳步伐的那一刻,世界就改變了。在我們微笑的那一刻,不但自己稍有改變,那些接觸到我們的人也有所改變。個別對於集體總是有所影響,而集體也總是影響著個別。我們藏識裡的一切種子,都有這雙重本質。……我們需要和那些灌溉我們內在喜悅種子的人來往。

P.47在禪修中心裡,總是有些人內心承受了很大的苦痛。為了幫助這些人,佛法老師有責任要坐下來,打開心扉,全心全意地聆聽他們。但是如果這些老師不懂得修行正念,沒有正念於個別意識與集體意識,以及兩者的互相影響,他就可能接受超出他所能承受的痛苦,而他也將不再能幫助人。……許多熱心助人者覺得自己沒有權利休息,因為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但是如果他們不休息,不自我充電,不僅會失去安詳喜悅,也將不再能當別人的依靠了。

P.49在特別為心理治療師開辦的禪修課程中,我們一起練習有意識的呼吸、靜坐以及行禪,認出並擁抱我們的痛苦,而這些練習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了。這是佛教能為西方心理治療師所做的最佳貢獻。

P.54正精進的練習能夠培養喜悅。如果我們每天為快樂、愛、忠誠、和解、友好的種子澆水,我們會感到欣喜,並讓這些種子強壯、持久。……「你要保持健康,要快樂。不要強迫自己做你做不到的事。」我們要持續修行,就需要知道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極限,並在努力和休息之間找到平衡點。我們不該強迫自己修行。修行應該是愉快、喜悅、滋養、療癒的。

P.56「習氣」的意思是「滲透」、「薰習」。……當我們遇見某個人時,其實遇見的是自己的習氣,而它讓我們看不見其他的。……有些習習很難轉化,改變的關鍵在於「正念」。……快樂也可以是一種習氣。

P.69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心裡,創造出天堂或地獄。你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真正快樂呢?如果那些條件從來沒有具足,你會一輩子都受苦嗎?或是你可以想辦法,即使沒有那些條件也快樂呢?我們有許多可以快樂的條件,但很少享用它們。

P.87世俗面和究竟面都是同一實相的部分。波浪有兩個面向:世俗以及究竟。僅只安住在世俗面向波浪上,就是活在輪迴裡。但是如果能體悟到波浪的真實本質是水,恐懼就會消失,而我們將是在究竟面向(涅槃)上。波浪不需要變成水,它本來就已經是了。世俗面並非另外存在於究竟面之外。

P.94當我們憤怒時,就會受苦。……學習接納擁抱我們的憤怒,認出並允許它存在。然後我們可以用正念接觸它,轉化它。……關鍵在於修行正念。

P.104如果我們不能超越觀念和概念,就會被教法或概念所困住。

P.106「無明」的意思是無智慧,不明白不理解真理。

P.112末那識從藏識生起,把藏識的一部分當作最愛——它自己,並且緊緊抓住不放。它把藏識的這一部分當作一個獨立的「我」,並且牢牢地執取著它……末那識阻擾藏識運作,障礙了種子的轉化。……我們的習氣、無明、貪愛,合在一起產生了巨大的力量,制約了我們的行為、語言、思想。這個力量就稱為「末那識」,它的功能就是執取。……末那識一直是用錯誤的形式來感知事物。由於末那識的錯誤感知,尤其是它的「我」見,造成了許多痛苦。

P.115末那識對自我的執著,是基於它所創造出來的影像,這就像是我們愛上的是對某人所懷有的影像,而不是那個人本身。……我們被某種習氣推動著,那是 種沉迷。

P.121佛陀教我們以「無常」作為工具去探究實相,並發現「無我」的真理。……深觀,會看見組成「我」的「非我」因素——亦即你們全部、一切現象及整個宇宙。但是末那識不知道「非我」。它持續相信有一個永久、恆常自我的想法,所以它一直都在「我」和「非我」之間做分別。要幫助末那識停止執取「我」和「非我」觀念的唯一辦法,就是練習觀照實相「無常」和「緣起」的本質。

P.137有時候我們太黏著於自己所相信的,甚至當真相出現在眼前時,卻拒絕接受。這種對自己信念的盲目堅信——盲信的精神——是修行的敵人。……任何「見」,無論如何高貴殊勝,即使是佛教信仰,都可能是陷阱。要記住,佛陀曾經警告我們,他的教法就像是條蛇,如果不知道接受教法的正確方式,就會被它們纏住。我們會被蛇咬。

P.148末那識是意識的所依,而由於末那識的感知模式一直都是錯誤的,所以意識感知到的,也大多是虛妄不實的。……然而,與末那識不同的是,意識也能夠用其他感知模式——直接感知或推論。當我們的意識能夠直接感知事物時,它就能夠觸及真如的領域。訓練意識正確感知的方法是透過「正念」,這也是意識最重要的貢獻。

P.198實相是不受概念束縛的。……「我」是心的產物,「無我」也是心的產物。當我們能夠觸及實相時,這兩個觀念都將去除。

P.206「生」的意思只是顯現,某個現象的出現。「死」的意思是不顯現或不出現。生與死依眾緣而來。當眾緣和合,條件有利於生時就有生(顯現),有利於死時就有死(不顯現)。當我們深觀並認出,生和死產生的因與緣,就體悟到生與死只是觀念而已。……每一剎那,生與死都同時發生。在出生前,你已存在了;而當你死後,並不會變成無。你回到本體,回到根本,好再度顯現。

P.214生死循環依賴於身體、語言及心意的行為。每一剎那我們都必須發出光明、解脫、喜悅的能量,好讓自己及每個人的生命——生死循環——更為美麗。再生這條路既不筆直也不迂迴。……每一剎那,我們都朝向所有的方向走。……我們已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存在。

P.216我們不該拖延對於死亡的省思或禪修。我們必須學習在每一剎那死亡,好享受一次又次的再生。

P.223當因緣具足時,身體就顯現了。當因緣不再具足時,身體就停止顯現。它並非從哪裡來,也不會到哪裡去。這是無來無去的教導。我從哪裡來?我死後會去哪裡?這些是誤導的問題。我們必須超越有與無、來與去、一與異、生與死的概念。當你所愛的人去世時,別在時空中尋找那個人。當因緣具足時,他就顯現了。當條件不具足時,他就隱藏。我們再看不到他,但不表示他不存在。我們深觀,就能去除來與去的觀念。……由有到無,只是一組相對觀念。事實上,沒有來也沒有去。

P.224實相的真正本質是涅槃——不受各種觀念束縛的自在。……藉由緣起的教導,我們可以超越有與無的觀念。……當摯愛的人去世時,最能減輕我們痛苦的,就是深觀,明白根本沒有什麼存在,沒有什麼不存在。

P.225死亡的那一刻並不真的是止息的一刻,而是延續的一刻。如果臨終的人有這樣的洞見,她就不會有恐懼了。

P.235修行的目標並非終結充滿痛苦的人生,而是創造一個充滿喜悅的人生。

P.236圓成實性——圓滿真實的本性,意思是以「相即」的本性來看待事物;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們在多中見一,在一中見多,並明白無生、無死、無來、無去。如果我們學習以這種方式來看,漸漸地,絕妙的真如世界將會對我們顯露,並開啟解脫之門。……如果我們持續以自我、恆常及二元的觀念來看待事物,就會繼續灌溉內在的無明種子,繼續在輪迴流轉中受苦。

P.261觀呼吸是正念修行的基礎。……正念的修行就是,活在當下的修行。

P.266我們的痛苦、我們的不善心所,都必須先被接納,才能被轉化。……我們如何轉化根深柢固的痛苦種子呢?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就讓它們靜靜躺在我們的藏識裡,同時播下新的種子,並滋長我們現在的安詳、喜悅、快樂種子。……第二種方式是持續修行正念,這讓我們在痛苦種子浮現時可以認出它們來。每一次,當痛苦種子在意識層面顯現為心所時,我們就用正念之光為它們沐浴。當它們接觸到正念時,就會減弱。……第三種處理我們自小就有的內在煩惱的方式是,刻意邀請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來。

P.279我們面對當下的方式,是轉化痛苦的關鍵;這是佛教的基本教導。……在根本處轉化的祕密就在於,以正念面對當下這一刻。……「接觸當下,我們就安住於快樂。」

P.286我們需要僧伽,一群對我們微笑、與我們分享、了解我們、自在地與我們同行、幫忙把我們從黑暗世界中拉出來的朋友。

P.288我們練習的禪修技巧是停下並觀照這麼做是避免自己被拖向許多方向……沒有停下和觀照我們就不能真正活出人生讓我們能夠停下的力量就是正念……停下的練習帶來定,而定讓我們的正念更穩定。……停下幫助我們真實地活著。

P.290許多來修行的人,是來自破碎的家庭或混亂的社會。如果修行中心的組織運作讓每個人像個孤島,彼此之間沒有多少接觸、關愛或溫暖,那麼他們即使修行了一、二十年,也難有成果。

P.291建立僧伽的方法就在於,一抹微笑、行禪、停下、定,以及安住於當下。當我們在這些基礎上建立僧伽時,我們就能幫助他人。最重要的是,僧伽要快樂、要有滋養性、要安穩。要幫忙建立這種僧伽的最佳方式就是,成為你修行團體裡的美善因素。

P.292僧伽就是環境。若缺乏適當環境,轉化與療癒都不容易。……如果能夠提供一個好環境、好僧伽,那麼轉化就會發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讀書筆記
    全站熱搜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